《《 初次購買 ski 指南 》》
對於一個剛愛上滑雪的人,擁有人生中第一副ski大概是最興奮的事。
(其實第一個該買的是『boots』。合腳的boots比什麼都重要,但是買既笨重又不舒服的ski boots聽起來就不會讓人熱血沸騰。所以大多數雪友一開始都是想著該有一副ski,等真要買時才發現:還得先有雙boots才行 。)
////////
先來炫耀一下我今年的新ski:2017-18款的Head Super Joy。
這一副的特色是非常輕。『輕』對我的技巧與滑行有沒有改善不敢定論,但是對我老公人生的滿意度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。
畢竟,我的ski是他在扛的~~~
除此之外,買這副最大的考量是它的迴轉半徑小。這幾年慣用的Kastle MX98 (BMX98原型)是All Mountian Ski,巡山很爽,但是要做很小的彎就不那麼爽了。一直想要有副front side carving ski,再加上我的多是男生的ski,偏硬,重心也較女板來得靠後,也是想換個口味。
這大概是我四,五年來第一次回頭滑女生的漂亮ski,很享受別人稱讚的快感。
(其實今年有兩副新ski。另一副是2016-17年Faction Prodigy,是上一季季末去Mammoth時看到,驚為天人,死活一定要買的。但是等我終於拿Prodigy出來用時已是這一季的季末,還來不及跟它建立感情,要說好或不好可能得等明年。。。。不過Prodigy是 free-ride ski,我這三腳貓功夫大概也感覺不出哪裡好/哪裡不好。。。。)
////////
到這裡看倌可能頭上問號一直冒,快要轉台了。
什麼是carving ski,什麼是all mountain?R又是什麼東西?
那妳可不可以直接告訴我該買哪一副?在哪裡買?多少錢? 就好!!
/////////
所以才要寫這一篇嘛!
『會滑雪了』的興奮還沒退,一腔心思去店裡挑一副最帥最厲害的ski,一踏進門,多數人看到那一整面牆的ski就傻住了—
這都是什麼跟什麼?怎沒人跟我說ski還有這麼多名堂?
來來來,我們先來個『當代ski導論』。
////////
遠的不提,(應該沒有人有閒工夫聽我從1850年開始扯吧?)
最重要的兩大發明:
(1)1965年發明塑膠的ski boots。(當然後來還有不少改進,不過這幾十年來ski boots都長得這德性,功能也差不多。)
千萬不要小看這重得要命,穿了又痛得掉淚,非常不人性化的發明。因為這ski boots,ski才成為『一般人』能從事的運動。
在這之前,腳踝沒受到保護,『滑雪』跟『斷骨』差不多是同義辭。
(2)1990年起,ski開始有曲線,有造型。
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:從1990年第一副有『腰身』的ski(靠ski本身的弧線轉彎),到1997年ski的頭/尾翹起來(才能跟snowboard一樣玩花式,倒著滑,跳躍),到2001年上下弧線反過來的rocker ski出現(可以『浮』在雪上,原是設計滑鬆雪的,經過一再改良,現在rocker取代camber成為主流)。。。
與boots一次性的進化不相同,ski是慢慢變成我們現在熟悉的樣子。
我們現在所看所買的ski,以及常用的術語,差不多在2008年前後才在業界成為標準,還很新,也還一直在進化。
也就是說,三十年前或更早以前就滑雪的前輩,他們以前的ski跟我們現在的ski不一樣,很大程度上滑法也不同。(一些教練前輩都說他們得『re-learn』新的ski。)
boots的進步帶來安全性;ski的進步則是大大降低技術門檻。現在的ski『幫』你做很多事,讓運動天份普通的人,經過練習,也都可以成為高手。
////////
初學者該買什麼ski?
不如反過來回答:初學者買ski常犯什麼錯誤?
(這是我從很多forum整理出來的專家之言):初學者常常貪心,買比自己程度高的ski;卻又不放心自己的能力,在長度上降級,買了太短的ski。
這是人之常情:一副ski至少好幾百塊,自己一下子就會進步了,買『現在程度』的ski馬上就不合用了,不就浪費了嗎? 但是回頭想想,能當奧運國手,畢竟也是兩個禮拜以後的事。。。 現在連彎都不太會轉,上下lift有時摔有時不摔的,還是買短一點的,好轉好停不危險。。。。
於是,問題就來了:
(1)『現在』就用高階的ski,『現在』就不好用;
(2)『以後』很厲害了卻用太短的ski,『以後』還是不好用。
你幹麻花錢買一副不管現在或未來都砸自己腳的ski啊?
這樣還不如乾粹用租的,等『以後』再去買『以後的ski』。
//////////
這句話我回答過無數次,現在寫下來:
滑雪是條不歸路,你會一直買,一直升級。
現在買了,以後還會再買。(季初買,季末還會買;今年買,明年還是買)。
不用管以後,買現在就要拿出去用的。
幾個受歡迎的品牌,流行的款式,你看上哪一個,就買哪一個。
不用太擔心買錯,(反正你現在看得上的九成九是front side ski。真不放心,認準了『front side』就ok了)。
////////
長度的話:front side ski 一般是高度介於嘴跟眉毛之間,差距就那麼幾公分。
正確來說應該是由『重量』而非『身高』決定ski的長度。但是『體重』太敏感,沒有人會問,所以業界也是問你身高。
這樣由錯誤的標準來決定ski的長度,本身就有很大誤差空間了,所以長一點/短一點,真的不用太在意。
你若自己覺得手腳笨,怕轉不過來,那就往短的買;
如果自己覺得運動神經較好,滑法也較aggressive一點,那就挑長的。
//////////
常見的ski大廠(按FIS的排名)。詳見 https://data.fis-ski.com/alpine-skiing/brand-ranking.html
- Head
- Rossignol
- Atomic
- Fischer
- Salomon
- Stoeckli
- Voelkl
- Dynastar
- Nordica
Head在所有的選項裡都排第一,是因為Head掛名贊助世界盃選手的數量世界第一。不代表Head的ski就比較好。
另外,有些小眾品牌也各有自己的市場。例如DPS,我認識的幾個滑雪雅痞都堅持DPS是最好的ski,沒有之一。
我自己有三副Kastle:MX98, LX82, 跟FX104。除了 FX104對我來說長了點,除非到大山一般不帶,另兩副都是我的常用ski。Kastle算是我較為忠實的品牌。
其實我所有的ski裡自己滑得最順手的是Voelkl(德文Volkl,o有兩點)的Kiku,但是因為膝蓋韌帶斷過,現在老了風濕痛,這幾年避滑太寬的板子。
////////
若你真的沒聽過ski款項,完全不知所云,或是一定要我推薦一兩款方便你挑選,那我就不負責任亂點兩三名:
(相信我,找得到的排名都是廠商贊助!!我可以隨手抄個十幾二十個下來,但那一點幫助都沒有。)
《男板》
Volkl的RTM 84:RTM從75到86一整個系列都很受歡迎。這一款 RTM84(腰身84mm)從十年前就是經典,到現在還沒退流行,許多後來的front side/ all mountain ski都有它的影子。我老公以前有一副,後來賣掉了,這兩年在後悔中~~~
Rossignol Experience 88 (同款女板叫Temptation88)號稱東岸必備,edge的抓地力強,在堅冰上行動自如。東岸的雪(=冰),跟西部的雪(=乾雪,是「西部」,不是「西岸」喔),跟西海岸的雪(=泥漿,濕度高)滑起來有很大的不同。什麼道具適合,跟你主要去哪裡滑有關。
Rossignol Soul 7:這一副不是初/中級的 ski,(underfoot是104mm,歸類為寬板,較為進階),但是一副東岸板得配一副西部板才公平,所以Experience88不適合的話,可以考慮Soul 7–反正西部的雪都是用「倒」的,一下就是幾『呎』,104也不是太寬。這一副評價特別好是因為碳纖材質輕又堅固,而且雖是寬板卻以high camber為主,low rocker為輔,全山皆可用。
《女板》
Volkl的Kenja(男板叫Kendo):女生的ski中最出名的就是這一款,大概沒人沒聽過。男生的ski跟女生的ski理論上沒有不同,就是女生的板長會短些,top sheet畫得比較漂亮而已。但是其實女生的重心比男生低,(有一說『男生的重心在胸腔,女生的重心在臀部』,真正並沒有差到這麼多,但男女體格還是有很大的不同),所以若只是把男板縮小了,一切specs仍不變,對很多不是這麼高壯的女性來說,滑起來就不對了。Kenja不是單純『把男板變短』而已,而是直接以女性skier為模型設計的。除了重心位置前移,質材也較輕較有彈性,(女生一般比較輕,壓下去的力道沒男生大),一出場就造成轟動,業界的女板市場也因此改觀。
Blizzard Black Pearl 88:這款我一直想買,一直沒買,主要是我有Kenja了,兩副的功能重疊性太高。比起Kenja來,Black Pearl較軟,滑亂雪或蘑菇更為適合。如果你買ski前已經很有基礎了,這是很好的選擇。
Head的Joy系列是女板裡行銷最成功的:Total Joy,Pure Joy,Super Joy,Absolute Joy,Epic Joy,Great Joy,各種的Joy把從初學者到中級,高級,比賽板,一把全包了。如果幾百副ski會讓你恐慌症發作,那就從看這幾副Joy開始看。看完了,ski的專有名詞大概也學得差不多了。
////////
買ski跟買車一樣。第一次買車的人看品牌,有銀兩的認雙B,口袋不深的就買Honda / Toyota準沒錯。買多了,買精了,就開始挑specs,講話都講一堆外人聽不懂的字。
ski一副幾百塊到一兩千元,換ski的門檻比換車低多了,所以很快的你的問題就不會是「哪個牌子最好?」,「K2能不能買?」之類的,而是它的『dampness』怎樣,(到底是誰發明用這個字的啊??)「是你在『charge』它還是它『override』你」之類的。。。。這時,你會直接從功能考量,例如是不是時候投資Hart的Hart 17.。。。
你若瞄了我的ski一眼,說你也在考慮,問我覺得怎樣?也不會期望我回答『在EVO買的,打七折』之類的,
而是『126/98/116, R21,early-rise,partial twin tip』等的怪問怪答。
當然,這是後話了。
////////
這是去年剛搬家時。為了掛這一整排ski,樓梯間都用上了。
你問我真的需要那麼多副嗎?當然不是啊!人家高手拿兩根2×4的木棍都能滑。